归核化: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布者:zkb发布时间:2020-05-20浏览次数:53

归核化: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全国有高职院校1418所,年招生数368.83万人,在校生1133.7万人,院校数、招生数、在校生分别占高等教育的53.25%46.63%40.05%,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地位越来越凸显、作用越来越重要。在高职教育中,专业建设始终是龙头。那么,在办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如何选择合适的专业发展战略,推动学校实现变轨发展、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本文拟运用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相关理论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企业、高校发展多元化到归核化战略调整的启示

多元化是指企业的经营范围超过一个行业,向几个行业的多种产品方向发展的经营战略。归核化是指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重新确定内部规模和业务范围,将公司的业务归拢到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行业上,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行业价值链中最具有优势的环节。纵观企业和我国普通高校发展历史大都经历了类似的多元化到归核化的战略调整。

(一)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

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总体经营思路和整体规划,是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等所有方面的指导。

经营战略的选择与调整事关企业长远利益和生存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多家现代企业率先将多元化作为主要发展战略,意在通过多元化途径占领市场,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但随着多元化战略在企业中近半个世纪的推行,该战略的高风险、短期化、低收益等负面作用日趋加剧,归核化成为规避多元化战略风险的需要,是保持和延续企业独特优势的必然选择。21世纪初,一些世界知名企业开始着手进行经营战略调整,将多元化发展战略调整为归核化经营战略,通过资源重组,将主要资源集中于企业具有独特优势的重要业务范围,将归核化确定为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经营战略。

(二)我国普通高校学科建设战略的调整

从“十五”时期到“十三五”时期,我国普通高校在学科发展战略选择方面先后经历了战略扩张期、维持期、收缩期、跃升期等四个阶段。前两期主要凸显出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后两期则逐渐呈现出归核化的倾向。以学位授予点申请为例。长期以来,在我国本科院校中,学位点多少决定高校影响力,本科高校集中大量精力和资源,申报新增学位点,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低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但随着本科院校的发展,尤其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许多本科院校已经在学科多元化发展方面趋向审慎收缩。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162018年,全国各高校共主动撤销学位点1407个,增列学位点768个,撤销学位点数是增列量1.83倍,学位授予点处于动态优化中,体现出保留强势学科、增设优质学科、撤销弱势学科的多元化到归核化的发展趋向。

综上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我国的普通高校,都曾采取过多元化发展战略,但随着多元化发展诸多风险问题的暴露,二者均意识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并逐步在发展过程中将多元化发展所形成的竞争力集中转移到优质核心资源上,并以此为核心发展战略,最终形成归核化发展态势。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多元化现状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的发展基础。专业建设战略是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良好的专业布局是办学主体对专业发展做出的战略性架构,专业间的互存互补功能,促成优质专业群的形成,是高职院校发展竞争力的核心体现。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直是以多元化发展为主要路径,规模庞大、覆盖面广。表面上看,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广度的要求,但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职业教育“质”的要求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多元化“浅泛”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且日趋明显。双高院校及其专业群建设水平代表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整体实力,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以百所“双高计划”院校申报的高水平专业群为分析对象,对A档前10、地方举办、行业背景等三个类型的双高院校专业设置进行分析。

(一)“双高计划”第一类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分析

此次“双高计划”第一类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共10所,属于全国高职院校排头兵,发展水平具有典型代表性。10所院校中有4所院校申报建设的专业群处于同一大类,占比40%。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个专业群均属电子信息大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个专业群均属装备制造大类,尽管如此,实际这两所学校的专业门类是比较多的。而其他6所院校申报的专业群就已经处在不同专业大类,占比60%,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个专业群分属装备制造大类和教育与体育大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个专业群分属装备制造大类和生物与化工大类。由样本分析来看,即便是双高A档院校专业设置也依然存在多元化特点明显的问题。

(二)“双高计划”地方举办院校样本分析

据统计,入围双高的地市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有40余所。随机遴选10所学校,淄博职业学院申报建设的2个专业群同属装备制造大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个专业群同属电子信息大类,占比20%;其余8所院校申报建设的2个专业群均跨专业大类,占比80%,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电梯工程技术属自动化类、服装设计与工艺属纺织服装类,滨州职业学院的护理属护理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属机械设计制造类等。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在各个方面受地方经济发展及产业政策影响较大,专业设置必须与地方行业和企业紧密合作,突出优势特色,才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从以上分析来看,地方高职院校并未能完全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设置专业,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设置分散、强调均衡发展、盲目追求多元化布局的问题。

“双高计划”具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样本分析相对于地市高职院校,行业类院校多元化的情况要好很多,建设的专业群大多能够立足于本行业的产业链,与学校的行业特色较为一致,已逐渐展现出归核化特色培育的发展态势。但即便如此,也仍有部分学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随机遴选10所入围学校,如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申报的服装设计与工艺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煤矿开采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群,不但不属于同一大类,而且显然关联度很小。尽管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这些学校专业跨度大,归核化特色并不鲜明,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多元化的问题。双高院校是承担着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形成我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重任的排头兵,在专业设置与布局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如果双高院校都存在问题,其他院校就不言而喻了。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多元化的原因

(一)规避单一化发展的风险

回顾职业教育办学历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举办的粮食、司法、金融等固定面向某一具有显著时代性特征的行业学校后续生存发展出现严重问题,有的停办,有的重整。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汲取前车之鉴,为避重蹈覆辙,采取多元化战略。一些具有显著行业背景学校陆续开设与行业背景关联度不高,甚至没有关联性的专业;部分学校采取市场跟进策略,即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专业人才,学校就开办相关专业,将一个方向的办学发展风险最大程度分散开来。而且在一定区间内,开办的专业越多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就越小,有利于发挥多元发展的“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表面上,短期内可以有效规避单一化发展的高风险。

(二)缓解高职院校生存压力

在一段时期内,高职院校曾普遍面临着严峻的生源压力。由于院校数量持续增加,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阶段,院校增加、报名人数波动、录取率提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等因素复合叠加,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生源竞争趋于白热化,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情况相对较好,一般高职院校招生难的压力持续加强。如果没有热点专业、新兴专业布局建设,只凭传统专业、单一专业,已经难以吸引到更多生源,从而直接影响院校生存,于是多元化成了高职院校的必需选择。但与此同时,缺少发展战略支撑的盲目性就显露出来,盲目开设招生热度高、就业率高、资源投入比较小但市场已经过度饱和的专业,形成了专业布局建设的同质化,导致举办同专业的院校间恶性竞争。

(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重构

高等职业院校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两所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合并组建,升格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一般情况下,通过整合重构,职业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配置,1+1>2的效应比较明显。凡是办学过程中整合过某类型中专学校的,合并之后举办的高职教育中大都保留该类型的专业。合并过中等师范学校的,设置的专业就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合并过化工学校的,开设的专业就包括了石油类、煤炭类、高分子等相关专业。由于合并建校的历史原因,特别是地市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当地整合市属中职教育资源的产物,这些学校在专业布局建设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多元化体现。

(四)专业发展战略重视程度差异

专业发展战略是学校发展战略的核心。不论是借鉴本科院校的办学经验,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实践,都证明了有关学科专业的布局建设足以影响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紧贴市场设专业,市场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决定因素。但市场法则必须是基于师资、设施、环境、经费、周期、他校等的充分考虑,这样得出的设置与否、设置哪些、怎么建设等结论才是科学严谨的。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忽视专业发展战略,缺少统一规划,对产业发展形势研判不够,盲目追热点,一哄而起开设专业,导致专业设置同质化、多元化,由于办不出质量和特色,其结果也常常是一哄而下,造成了办学资源的浪费。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归核化的必然性

虽然存在多种主客观原因,但正如企业和普通本科高校逐渐将多元化发展所形成的竞争力集中转移到优质核心资源上一样,高职院校也应该突出核心专业发展战略,最终实现归核化。

(一)专业设置归核化的外在要求

一流的大学不一定拥有所有的学科。王宝玺在对亚洲多所全球顶尖年轻大学学科布局研究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对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建设具有启示意义:我国“双一流”建设,要重塑大学办学理念,优势学科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凝练学科方向,建设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共生发展。20194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提出要聚焦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重点布局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立项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双高计划”作为落实国家有关职业教育改革重大顶层设计的先手棋,标志着中国特色高水平成为高职院校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新航标。由此可见,特色办学已成为高职院校整体优势特征,特色优势不仅被视为学校专业发展的竞争策略,还被看作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主动推行专业设置归核化,大力提升专业水平,突出专业特色,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发展之路,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专业设置归核化的内在要求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专业趋同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热门专业”的趋同性;二是办“高端专业”的趋同性;三是“专业类别综合化”的趋同性。这三个趋同,将造成高职院校发展的三大失衡:一是热门专业举办过剩;二是被动性“高端”,基础不实;三是片面追求综合性,导致“特色性”的消退。由此,必将造成高职教育专业整体结构的失衡,造成高等职业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从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借鉴消化国内外名校、本科强校的学科建设经验,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从多元化走向归核化,运用归核化对以往学校过度发展、盲目综合化进行归核,主动推进质量、效率、特色、效益四位一体的专业供给侧改革,培育专业优势特色,建设科学合理的专业群,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建设具有优势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目标。

五、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归核化的对策与建议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从多元化走向归核化是大势所趋。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归核化。

1.加强专业的宏观调控管理

在现有的专业申报模式下,政府应鼓励高职院校利用优势资源,围绕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对接行业、产业、企业、职业、岗位,突出自身的特点,设置市场所需的专业,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教育行政部门可采取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策略,即从全国范围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以及各个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对各校专业申报进行宏观调控,对于同一专业申报院校过多,超过人才市场的承载量,可予引导,将设置门类和数量控制在最优化区间。

2.明确和坚持专业发展战略

高职院校应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将专业布局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纳入院校整体事业发展规划。围绕院校的定位、功能、特色、优势等制定实施科学前瞻的专业发展战略。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数量增加、规模扩张全面转入内涵建设、质量建设阶段,专业布局建设也是如此。专业数量和培养规模不再是衡量院校竞争实力的核心指标,专业特色和培养水平成为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归核化就是回归初心、回归内涵、回归质量、回归特色。

3.加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作为教育部“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举措,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对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应抓住诊改契机,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利用第三方评价、标准体系认证把握专业建设现状、厘清问题不足、明确发展战略,反思在专业布局建设方面的得与失,倒逼专业改革与建设。

4.紧紧抓住“双高计划”实施契机

“双高计划”以专业群建设为重点,是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制度设计。高职院校应该抓住“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机遇,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抓手,持续凝聚办学特色,发挥原有主体或优势专业的引领作用,传承长期形成的办学优势和成果。同时,根据时代特点和产业进步灵活调整专业方向,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匹配,从而推动实现专业发展战略的优化调整,实现专业发展的归核化战略。

作者:杨卫军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任江维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第9